《上海堡垒》开局制霸榜单,《诛仙》后来居上,金扫帚名存实亡?

作者: 日期:2019-10-12 17:33:25

金扫帚奖自2009年创立以来,已经度过了将近10个年头。

这个专门给年度最差影片颁发的奖项,一度成为广大网友鉴别“烂片”的标准。

《三枪拍案惊奇》、《富春山居图》、《逐梦演艺圈》等影片之所以能成为公认的“烂片”,金扫帚奖的评比功不可没。

最近,第11届第三季的金扫帚奖候选名单出炉,《上海堡垒》以“霸榜”的形式抢占了各个候选名单的首位,引来了许多观众拍手称快。

这部史诗级科幻烂片,自宣发之初就饱受争议,上映后不仅差评如潮,还创下了“上映后最快能够全网在线观影”的记录,毫无疑问是金扫帚奖实至名归的得主

但随着全网投票的开始,金扫帚奖的投票结果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。程小东导演,肖战、李沁、孟美岐领衔主演的《诛仙I》在数据上与《上海堡垒》不相伯仲。在最失望女演员奖的提名中,李沁和孟美岐的票数更是力压舒淇。

截止至发文时间,最失望男女演员以及最失望电影的票数,都是《诛仙I》领先。

《诛仙I》并不是一部让人十分满意的作品,甚至对于原著小说的“书迷”来说,这的确就是一部“让人失望的作品”。

但是和《上海堡垒》相比,在对电影行业的影响上,我认为后者才更让人失望。

尽管我对“《上海堡垒》关上了国产科幻电影大门”的说法不认同,但《上海堡垒》的失败的确让许多人对国产科幻片的前途充满忧虑,担心《流浪地球》只是昙花一现的“奇迹”。

更何况,《诛仙I》对于非“书迷”而言,并没有太不堪。没有出现《上海堡垒》那样不管“书迷”与否都一律给差评的现象。

那么,《诛仙I》到底是做了什么,比《上海堡垒》更让人感到失望?

要分析上述问题,我认为需要从金扫帚奖的评选流程开始说起。

金扫帚奖的评选流程,是先根据影片的大众口碑,得出候选名单,再综合网络公投结果和影评专家意见,得出最终获奖结果。

这种整合公众和专家意见的评选方式虽然在专业度上有所下降,但由于评选的是“最差”的奖项,所以得出的结果反而更让人喜闻乐见。

毕竟审美的角度众口难调,但“审丑”的角度却差异不大,也不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去举证。

至少在第十届金扫帚奖出来之前,这样的评判标准还是相当公允的。

是的,你没有看错,不是2019年的第十一届金扫帚,而是2018年的第十届金扫帚。

这一年的金扫帚奖在评析流程上作出了巨大的变革,由以往的一年一评选,改为了一季度一评选。每三个月(即一个季度)产生一批入围名单,最后在四季的入围名单中评出获奖电影。

这样的改动相较于以往的年度投票,提高了公众的参与程度,看似更加公平了。但公众参与度的提高却无可避免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:刷票的操作会更频繁了。

本来,作为一个评选“最差”的奖项,理论上是不存在“刷票”行为的。毕竟谁会花钱去帮自己买个坏名声呢?但随着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,公关手段层出不穷,“刷票”也被赋予了新的作用和意义。

当“刷票”操作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产生效益后,这种不合理的行为就会屡禁不止。

回归到《诛仙I》在第11届金扫帚奖上遇到的问题。因为影片由许多流量明星参与演出,所以在宣发之初,不同偶像的粉丝就一直为“咖位”的事情争论不休。

电影成绩不理想既成事实后,粉丝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偶像“背锅”,在投票上作出维护偶像的行为是人之常情。相关的经纪公司为了维持偶像的商业价值,使用一些公关手段也可以理解。

这些操作综合一起,就不难推断出为何《诛仙I》明明不至于让人失望透顶,却出现金扫帚奖项票数居高不下的情况了。

如果按照第九届以前的评奖方式,《诛仙I》这部电影可能不会出现在候选名单上。因为从豆瓣评分上纵观2019年全年度影片,比《诛仙》更让人失望的电影并不少。

金扫帚奖的多轮投票环节,等于变相增加了电影的筛选范围,一些本来可以不用纳入评选的电影会被“误伤”。除了《诛仙》外,张家辉、任贤齐和杨紫主演的《沉默的证人》也惨遭了这次提名。

当然,也有人因为《诛仙》的流量阵容而提出:“《上海堡垒》关上的流量大门,又被《诛仙》打开了,所以《诛仙》让人失望。”

这种对流量明星的看法,并不能成为客观评价电影和演员的标准。

更何况肖战等首次“触电”的青年演员,在电影中的表现并没有太差强人意。因为“咖位”、“流量”等问题而硬生生地得了个“最让人失望”的奖,真是冤大头。

在可见的将来,自带流量的青年演员参与电影制作依然会是趋势。金扫帚奖如果没有更好的操作解决“刷票”问题,那这种增加公众参与度的评选方式无疑会让许多电影“蒙冤”,也会让自己的公信力下降。

一旦沦为了施展公关手段的工具,这样的奖项就毫无意义,名存实亡。

我是一木支危楼,大家对第十一届金扫帚奖有什么看法?欢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评论。